为进一步呼应海西发展的大战略,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,福建计划十二五期间启动一千千伏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。
11月15日,阳煤丰喜肥业集团年产20万吨甲醇生产线一期恢复生产,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复产的最大规模的甲醇生产企业。因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绩压力面前,各地各企业上马或扩产煤化工项目的热情高涨,尤其是倚重煤炭发展经济的地区。
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煤化工产品价格暴跌,除尚未真正见效的煤制天然气延续了火热行情外,煤化工全行业都跌入了低谷。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,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车用甲醇汽油可作为破解煤制甲醇产能过剩的一个突破口。其他规模稍小一点的项目自然更多。项目初步确定投资100亿美元,将形成年产332万吨甲醇、122万吨甲醇制烯烃生产能力,目标是成为世界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。在宏观经济企稳、商务部强力反倾销等利好的推动下,我国煤化工产品市场缓慢回暖。
政绩当前 堵而无效在这种情况下,国家屡次对疯狂的煤化工项目泼冷水。煤化工行业身虽在寒冬,心却早已指向盛夏了。此次,胡主席寒冬访哈,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诚意。
12月14日,深冬笼罩的阿姆河畔,迎来了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元首。英国广播公司评论称,土国一直希望打破俄方对出口土气的控制,而对华输出正是解决方案之一。这被不少土国专家解读成,俄方为求减少进口而自导自演了一场丑闻。对此,马来西亚《星洲日报》认为,胡主席的中亚之行,实为一场能源外交。
中国开展能源外交14日当天,胡锦涛主席和三位元首合力启动天然气阀门,中亚-中国石油(行情 股吧)管道A线实现通气,而同时铺设的B线预计年底焊接完毕,明年4、5月间投入使用。在全球颓势中,中国经济仍不失锐气,促使中国方面积极寻觅新能源,而气储丰富的中亚正合其意。
从中亚引入管线作为海上能源供给的陆上补充,是明智的选择。事实上,竞相与中国合作的不止土国。由于能源纷争和双边博弈,中亚国家相聚的次数屈指可数。以土库曼斯坦为例,迄今,该国90%的出口天然气都供给了俄气公司,但随着两国天然气公司的争执不断升级,双边互信一降再降。
在外界看来,这无疑是缓解中国气荒的良策。据俄塔社披露,6月,北京已与土国签署合同,约定后者在30年期限内,通过此条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。而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天然气产量预计为890亿立方米,供需缺口升至110亿立方米。尽管如此,当地居民却远不如中东富庶,基于目前中国的能源需求,两个地区的合作堪称互惠互利,但这种共赢并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。
中哈推进区域安全合作在参加油气管通气庆典之余,胡锦涛主席对乌、土、哈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。而《今日哈萨克斯坦》则从战略高度预言,能源合作将进一步拉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。
作为上合组织的成员国,俄方若能积极参与中亚地区的区域发展,收获的将是更多的利益。同时,中国也加大了对中亚其他行业的关注,包括化工、建筑、运输在内,目前已累计投资50多项。
巧合的是,俄土输气管此时发生爆炸,致使供气中断。据德国媒体报道,中国已承诺为哈、土两国扩建能源基础设施分别提供100亿和40亿美元的贷款支持,另外追加35亿用于哈国在非资源领域组建合资企业。被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喻为现代丝绸之路的世纪管道,起于土库曼斯坦,经乌兹别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,进入中国的霍尔果斯,全长1833公里,不仅摘取了世界最长的桂冠,也是中亚针对俄罗斯以外市场的最大天然气出口线。与中国亲近,还是倾向俄罗斯,中亚国家各自心中都有一张谱,而且,这张谱必然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哈、中亚天然气管道能够先后开通,2008、2009两年成为中国-中亚能源合作成果丰厚的时期。对于中亚能源,中国并非只想获取,分一杯羹,而是致力于全方位合作。
此次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撮合下,四双手罕见地握到了一起,而穿针引线的是一条横贯中国和中亚三国的油气管廊带。而这些是经济疲软的俄罗斯所无法允诺的。
根据土国新闻网站的民调,多数当地人认可中国的共赢思路,约70.6%的受访者对中土两国的双边关系给出了正面评价。相比之下,俄罗斯媒体则颇有几分醋意,《独立报》就为俄痛失垄断地位而叹息不已
但此种情形却让俄塔社的评论员慨叹,中亚天然气市场出现了一个重量级玩家,俄罗斯的地位岌岌可危。同时,中国也加大了对中亚其他行业的关注,包括化工、建筑、运输在内,目前已累计投资50多项。
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哈、中亚天然气管道能够先后开通,2008、2009两年成为中国-中亚能源合作成果丰厚的时期。以哈国为例,它与新疆交界,两者的联系纷繁多样,而基于历史、民族、宗教等原因,其对新疆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。被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喻为现代丝绸之路的世纪管道,起于土库曼斯坦,经乌兹别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,进入中国的霍尔果斯,全长1833公里,不仅摘取了世界最长的桂冠,也是中亚针对俄罗斯以外市场的最大天然气出口线。12月14日,深冬笼罩的阿姆河畔,迎来了中国、哈萨克斯坦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元首。
尽管如此,当地居民却远不如中东富庶,基于目前中国的能源需求,两个地区的合作堪称互惠互利,但这种共赢并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。根据土国新闻网站的民调,多数当地人认可中国的共赢思路,约70.6%的受访者对中土两国的双边关系给出了正面评价。
同时,管道过境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也承诺,共同担负每年300亿立方米的满额量。此次,胡主席寒冬访哈,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诚意。
而在孙壮志教授看来,不管是长距离的输气管,还是对地区安全的齐抓共管,前提是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。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华胜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中亚号称21世纪的能源基地,仅土国的天然气储量就占全球的四分之一。
事实上,竞相与中国合作的不止土国。而《今日哈萨克斯坦》则从战略高度预言,能源合作将进一步拉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。与中国亲近,还是倾向俄罗斯,中亚国家各自心中都有一张谱,而且,这张谱必然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。从中亚引入管线作为海上能源供给的陆上补充,是明智的选择。
俄罗斯地位被撼动与中国广拓能源进口渠道相对应,出口多元化是中亚五国的战略追求。奔腾而下的中亚天然气可惠及中国中西部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的14个省市,直至南端终点香港。
相比之下,俄罗斯媒体则颇有几分醋意,《独立报》就为俄痛失垄断地位而叹息不已。土库曼斯坦国家通讯社不惜溢美之词,褒奖大动脉是地区战略合作的典范。
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长期以来,中国油气进口渠道单一,主要来自中东、美洲和非洲,自海上管道引入,但基于运输保卫的风险,一旦国际形势紧张,中国就会陷入被动。今年4月,金融海啸迫使欧洲需求剧减,俄罗斯因此单方面提出削减土气进口。